网站可能被墙,请记住以下域名:subhd.cc subhd.me
片源版本
《方寸見人心》標準電影版正體中文字幕
原创翻译 繁体 SRT
30k 3165 2018-3-23 18:12
发布人:
总共发布过字幕 125 条
支持 2
字幕仅作语言学习之用,版权归片方所有
发表留言 共 8 条 求资源发资源及吵架内容一律删除

睡鼾三友
家明雜感:《方寸見人心》藝術無法定義
  瑞典導演Ruben Ostlund的《方寸見人心》(The Square),又再提出「什麼是藝術」問題。
 為何說「又再」?因為藝術館的甄別權力已被討論及質疑過無數次。《方寸》是2017年出品,我一度
好奇,Ostlund拍來是要紀念杜象的《噴泉》(Fountain)問世一百年?《噴泉》本是男廁尿兜,橫放
在藝術館,加個簽名(不是杜象本人)即變成「作品」。當然,現代藝術一個世紀走來,那時很震驚、
很革命,杜象在挑戰藝術館的正統,後來卻習以為常。今天,我們都懂得問「為什麼不」?因為,「現
成物件」變身藝術裝置早大行其道。再說,尿兜設計亦講究線條美,為何不可看作藝術品?若是,又引
伸另一問題了:「誰才是藝術家?」,《噴泉》的「作者」,為何不是製作尿兜的技工?
 《方寸見人心》對所謂「藝術館」及「藝術家」,懷疑、挖苦是異曲同工的。主角Christian,是斯德
歌爾摩X-Royal藝術館的首席策展人。他在片首接受女記者Anne提問,曾說「是不是把物件放在藝術
館就是藝術,比如你的手袋?」言下之意,「藝術」有沒標準可言?《方寸》幾乎用整部片的回答「沒
有」——X-Royal收納的藝術品,正是如Christian所說的模稜兩可,曖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Royal」加上「X」,皇室上多點神秘元素(建築物原為皇宮)。X-Royal的標新立異、Art for Art's
Sake宗旨,對應香港的現實,不難令人想起M+。受《大佛普拉斯》啟發,現不妨叫「藝術館普拉斯」?
開宗明義「多一點」,勁啊。
 「方格」見虛偽人心
 《方寸》幾件作品,首要是片名的「方格」(The Square)。在磚地上:畫過四米乘四米框框,圍上
光管就行。地磚再放進展覽館,級數當堂不同。《方寸》開始時,X-Royal為了在入口的空地中心安裝
「方格」,把古舊的(帝王?)雕像拆走;拆走時還把雕像的頭顱斬去。《方寸》極詳細描述「方格」
的製成過程,技工開鑒、鋪線、砌磚、貼銅板、打磨……藝術品完全不經藝術家手,經手的工人、師傅
分享不到半點名利。「方格」的作者叫Lola Arias(原來真有其人,她控拆Ostlund挪用其名字),她
沒在影片露面,但她一個意念,已經把藝術館整個供應鏈:捐助人、館長、策展人、下屬、看更、工人,
成功串連。
 「方格」意念是,人一旦走進格內,要守望相助、互相關心;藝術家及藝術館多麼大愛包容、關心社
會。藝術館的YouTube宣傳片,甚至用乞丐小女孩做主角。現實呢?《方寸》不少側寫鏡頭下,斯德哥
爾摩跟任何大都市無異(香港更不用說),貧富不均,種族、移民及階級矛盾嚴重。行人節奏匆忙,加
上防範心理,對街上老弱婦孺沒有感覺。同一個四乘四空間,在藝術館何等神聖!鏡頭一轉,昏睡在街
邊的瘦弱流浪漢,生老病死則無人過問。很虛偽吧?還不只。「方格」叫觀眾進場時,按鍵選擇信不信
任「人」,信任的,把錢包與手機留在地上。展館未正式開幕,但「信任」的人數比「不信任」大幅拋
離,真的反映人心?Christian不用按鍵,便嘗到錢包及手機不翼而飛的滋味。他被盜竊後的行徑,加上
平時對討錢流浪漢的嘴臉,你說,這負責策展「信任方格」的傢伙,心裏對人有沒信任?
 《方寸》說明,在視覺藝術中,往往因為「技藝」不合時宜,「論述」比一切關鍵。從策展、創作到
評論,首要求個「說法」、妙筆生花。《方寸》的藝術家、策展人,個個三寸不爛之舌,開口埋口都是
「我的作品跟xxx的關係」、「探求」、「意義」、「空間」、「context」、「回應」、「打破」、
「顛覆」等套話,要不援引名家(戲內兩次提及Robert Smithson)。藝術意念一段說話,單詞不難理
解,加起來卻丈八金剛,不是別扭做作,就是隱晦含混。上文說Christian的受訪好像自覺,其實被逼出
來的答非所問。女記者拿着他一篇晦澀的網上文字(展出、非展出、場地、非場地),竟連他本人也不
知道怎樣解釋,支吾一輪後,勉強拋出老生常談的「藝術定義論」。
 碎石堆到底是什麼藝術裝置?
 《方寸》另一件作品「碎石堆」,同樣忍俊不禁。不過是小碎石堆,堆得整齊,背牆以白色霓虹管寫
上「你什麼都沒有」幾隻字,很玄,想像無極限。石堆由護衛員無時無刻看守,歡迎觀眾仔細端詳,但
切記不准攝影(多莊嚴的場所!)。某天休館後,清潔工不小心把部分沙粒吸走了,害得館內職員設法
把它還原。我們完全可以提問,碎石堆多一個少一個、多些或少些沙粒,真的有差別?同垃圾不同命,
藝術館發現垃圾桶有沙粒即敝帚自珍,影片後段Christian在自家垃圾房翻箱倒籠,狼藉污穢不堪,倒沒
有前者的貴氣。然而,在《方寸》畫面經營之下,豪雨中被翻亂的垃圾房,俯拍鏡頭極美及震撼,顏色
繽紛,比碎石堆更有「力量」。不是笑話,多少年來,我也參觀過不少「耐人尋味」如碎石堆的展覽,
大大小小的,偶爾發現展品附近有槌子、水樽等日常用品。到離場一刻,仍搞不懂那到底是藝術裝置?
還是被工人、參觀者忘記帶走的物件……
 「為什麼不是藝術」
 《方寸見人心》一方面在問「什麼是藝術」,另一方面又在反問「為什麼不是藝術」。Christian是個
離婚爸爸,兩個女兒年幼。女兒初出場,未知她們穿的是什麼制服,後來始知是啦啦隊。後段比賽,大
女兒的團隊表演出色,大伙兒合拍,表演後教練的訓誨恰如其分。論默契及團隊精神,少女啦啦隊比
Christian工作環境更佳,但啦啦隊不會進入藝術殿堂。Christian的藝術館團隊真有湊合味道,兩個年輕
美少年,present網上短片的點子,連storyboard都不畫。辦公室的階級觀念看來很重,Christian叫不
出女職員Nicki名字。另一個女孩好像沒sense,大家brainstorm宣傳點子,她竟提議「冰桶挑戰」!
《方寸》對藝術圈子的跟紅頂白觀察入微,小職員如Nicki已有思想套路。一天她負責在館內當值,懶
懶閒閒的,看見中國大媽經過,立即提醒她們城堡在另一方向,不要走錯入藝術館。不是狗眼看人低,
只是經驗累積使然;展館平日人影再疏落,也犯不着向只顧「血拼」及觀光的遊客招手就是。
 《方寸》還有什麼「藝術的可能」?Christian銀包及電話被竊,他跟同事Michael想出的恐嚇信件是
不是「作品」?Christian穿上Michael風褸,洗樓把信件派完算不算「行為藝術」?對了,他除了是資
深策展人、「半個名人」(他聲稱的),嚴格而言亦是「藝術演員」,擅長跟媒體打交道,或站到台前
介紹策展的項目。
 Christian高明在,他演講途中,連「我放棄講稿,改從心底話出發」這一着,都經過思考及排練,男
廁是他把對白熟嫺的後台。Christian在藝術圈游刃有餘,因此自視甚高。他跟記者Anne有段霧水緣,
做愛後不敢把避孕套交她丟掉,免她偷偷留作粉絲「珍藏」!也是啊,若「毛毛」可以「集郵」,精液
為什麼不可以?
 挖苦藝術圈與小男人
 差點忘記,X-Royal最少有一件刺激的創作,乃影片海報,戲內藝術家Oleg扮演大猩猩大鬧高貴宴會。
一段戲,見證一眾上流社會貴賓,由附庸風雅、真心懼怕到怒不可遏的過程,撕破眾人假臉,獸性逼發
出更多獸性,精彩!「藝術」不是愈新奇、愈意想不到愈好麼?原來當中有脆弱不堪的底線,大家都不
願意離開「舒適地帶」。比較起來,Christian在街頭經驗的另一個「行為藝術」更激進——女人被追打,
歇斯底里呼叫,男的兇神惡煞來到。演的無懈可擊,因為突如其來,受眾被殺個措手不及,而且真假難
分(幫手勸交的男人是詐騙成員之一?)。他們肯定是久經訓練、綵排的結果。強中自有強中手,圓滑
世故的老江湖Christian或許意識不到,他遇上生命難得一次心膽俱裂的藝術體驗呢。
 《方寸見人心》對藝術圈挖苦之外,對Christian這個小男人亦極盡揶揄能事,Ostlund秉承上次《愛
情中的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給男人另一記當頭棒喝。它作為探討藝術的影片,不諱「形式主
義」,形式非常自覺、創新,聲音、配樂很實驗,構圖、長鏡頭跟節奏,頗有瑞典另一名導Roy
Andersson作風。「男人」及「形式」兩點,下回再談。
 (《方寸見人心》二之一)
2018-6-6 06:20

睡鼾三友
家明雜誌:《方寸見人心》的自覺形式
歷來以藝術家為題的電影很多,關於策展人(curator)的,倒是寥寥可數。
 《方寸見人心》(The Square)之外,Todd Haynes去年的《童幻逆緣》(Wonderstruck)算是少見
的另一部。《童幻》曾在鮮浪潮影展放映,我錯過了,慶幸前陣子在Amazon補回。它是部看得人心碎
的影片,兩個苦海孤雛的隔世遭遇,非常惹人同情。不說不知,《童幻》的副題其實是「博物館」。片
子開始不久,孤兒打開亡母遺下,一本叫Wonderstruck的奇書,開宗明義訴說了博物館跟策展人的關係:
「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博物館收藏什麼由他們決定。」從而引伸:「某種意義下,誰都可以是家裏藏
品的『策展人』。」之後再提問:「很久以前的策展人,是如何開始收藏的?」
 博物館/藝術館將人與人連繫
 香港哀哉,居住環境淺窄,想起雜物就令人頭疼;電視台樓盤節目但凡講到裝修,「儲物空間」一定
是關鍵詞。看罷《童幻逆緣》才意識,我們可算是自家雜物的「策展人」,從此不用妄自菲薄了。
Haynes有赤子心,一切到他眼裏都變得溫柔、詩意。《童幻》中,兩個小孩有五十年跨度(1927及
1977);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品,已待在那裏超過半個世紀(真正五十年不變),兩代小孩皆曾擦
身而過。嗯,原來博物館/藝術館不但把重要物件保存,人與人更因此連繫起來。《童幻》另外有兩個
策展人角色,他們虛懷謙遜,埋頭苦幹,燃燒青春,甚或穿州過省才成就館藏。一個少年沒想到,策展
工作同時締結異地姻緣。他英年早逝,好在善有善報,《童幻逆緣》橫跨幾世代的浪漫傳奇,正由他的
旅途開始。
 又是「什麼人拍什麼片」,同樣是「策展人」,回看《方寸見人心》的主角Christian,當堂另一回事。
編導Ruben Ostlund受訪說什麼都好,跟那個藝術家合作芸芸,他對標新立異的現代藝術,肯定有意見。
即使不敢泛泛批評整個藝術生態,最少想撕破道貌岸然者(尤其男人)的假面具。策展人的口味決定收
藏及展覽內容,定義藝術面貌,但他們骨子裏是怎樣的人?《方寸》的Christian,貴為斯德哥爾摩XRoyal
首席策展,高䠷俊朗,談吐具風範,英語鏗鏘,會彈鋼琴,開Tesla電車——丹麥演員Claes
Bang真帥,剛步入五十,男人之中的XO,本片後定必大紅。戲甫開始,Christian從辦公室沙發醒來,
有些狼狽,大概為了新項目疲於奔命。不打緊,他下一刻已回勇,氣定神閒坐到女記者Anne跟前。他
形象穩重,深色西服襯白恤衫,典型smart casual;為顯審美能力,紅色眼鏡及橘色襪子作不經意點綴。
穿V領低胸外套的Anne,面對帥男反而神不守舍,稿紙不小心撒滿一地。
 但戲劇乃衝突,平靜的序幕用以對比後面波濤。《方寸》接下去讓我們見證,Christian如何由面面俱
圓、掌控(目空)一切,到漸漸方寸大亂。銀包及電話被盜是其一,引發出新移民家庭小孩對他窮追猛
打(骨子裏是階級矛盾),最後他連男孩都招架不住。跟Anne的霧水緣是其二,離婚的他似乎習慣不
停換性伴,憑他的package一定水到渠成。他在博物館的派對借醉拈花,幾乎連女同事都不放過,Anne
不過是退而求其次之選。誰料這個「性伴」不甘示弱,不想當霧水情人(骨子裏的性別矛盾)。雪白展
覽館內,Christian及Anne對峙一場饒有趣味,女的咄咄相逼,男的理屈詞窮,奧妙在他們背後有對眼
睛——無心偷窺的女護衛,加上一堆椅子藝術裝置(又是「現成物品」藝術),隔不多久就發出嘈雜聲
音,滑稽地把兩人對話打斷,令Christian本來難堪的處境,多添幾分荒謬絕倫。
 由偽善「演出」 開始有同理心
 《方寸》教訓Christian這種偽善中產漢子,憑首尾即可說明。劇情發展下去,他的生活完全失控。某
夜大雨滂沱,他從宴會回家,一身晚禮服,竟然冒雨跳進垃圾堆裏找紙條(算不算策展人的「勾尋」本
領?),意象極駭人。X-Royal因為YoutTube短片而爆發公關災難,Christian的唯一「危機處理」方
案是,把自己處理掉。博物館老闆Elna卻安然無恙(以狗為伴的Elna,是喜怒不形於色的管理層,比
Christian更犀利)。《方寸》結尾,Christian的ego終於縮小,他換上便服,身分不再是名策展人、
媒體寵兒、情場老手,而是平凡爸爸,重過他的平常日子。上周說,Christian在戲裏是「藝術演員」,
他在眾人前苦心經營摯誠形象,致辭放棄講稿、「由衷出發」經過綵排,可見他老練。對比起來,那夜
他找紙條後,回到家一身落魄,給男孩拍錄影告解,倒是一次真正的內心剖白。常說,沒有苦難就沒好
藝術,危機是創作契機,Christian此役,的確走出自己的「舒適地帶」。諷刺只是,他開始有同理心,
首度真誠「演出」,卻無論如何都找不着「目標觀眾」。Christian帶着孩子,找尋另一小孩,像不像阿
巴斯的《春風吹又生》(And Life Goes On...)?當然,兩個導演性格不一,作品男主角亦南轅北轍。
 《方寸見人心》的形式,故意陌生化,帶點冷峻抽離,很貼合故事的冰冷、嘲諷,以至超現實味道
(到底Anne家的馬騮是真是假?)。Ostlund說,瑞典電影有兩大陣營,一以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為宗,另一傾向羅伊安德遜(Roy Andersson),Ostlund顯然屬於後者。《方寸》不是首
次了,他特別在意人物跟場景空間的配合。場於場之間,完全放棄敘事上的「建立鏡頭」,令觀眾搞不
清具體方位,有時方便製造懸念(如Christian「洗樓」派信,我們完全看不到車外環境,誰在搗亂);
較少特寫鏡頭,減少觀眾對角色的「認同效應」;中鏡頭構圖偏鋒險要,背離寫實主義的形式不外露原
則,攝影機不介意為動而動。配樂亦怪誕,影片很多時候沒有音樂,有的話也不為情緒服務,人聲加上
管弦樂,不是要加強感染力,不是提醒觀眾何時憂傷或害怕。
 影片的視覺及聽覺點子俯拾皆是,如片初Christian在展覽開幕禮的致辭,距離及角度都有點怪。目的
似乎在,突出同一演說位置,換上廚師介紹自助餐時,賓客急不及待離場的尷尬,氣得廚師即時破口大
罵「停下來!」。又比如,Christian家垃圾房三個門口的對稱構圖,他不多不少在正中的窗框內;由他
去室外掉垃圾到聽電話(7-11收到第二郵包),是一氣呵成、前後變焦的長鏡頭。另一個印象很深的長
鏡頭,是Christian的女兒在百貨公司走失,他提着大包小包,上扶手梯張看再下來的畫面,構圖的深度、
線條極美,三層樓盡是絡繹不絕顧客(購物人流絕對比X-Royal多!)。說真的,把這個短短畫面,變
成裝置藝術的循環錄像,也綽綽有餘了。
 《方寸》的動鏡則玩味大於一切,不怕觀眾意會「攝影機」存在。Christian在家讀着第二個郵包的恐
嚇信件,攝影機慢慢向右移開,看到背後鏡子他的沮喪反映,畫外音聽到門外怪聲,鏡頭順勢再往右搖,
pan加上track(好像是暗中剪接了?),他小心翼翼走到門口。觀眾以為,寫恐嚇信的人找來了,氣氛
凝重,才知道原來是一對女兒找爸爸。狹小車廂的移動鏡頭也奇特,從沒在別的片子見過:Christian跟
同事Michael出發派警告信,隧道內,先見風馳電掣電單車劃過,畫面快速搖到Christian特寫。後座的
Michael把身子靠前來播放音樂,畫面順勢移到後面拍Michael;強勁節拍的音樂開始,攝影機再搖回
Christian的臉,兩個人此時非常得意,像要大幹一番似的。 《方寸》最末,Christian跟女兒找尋男孩
下落,他們循樓梯往上走,鏡頭竟跟着向上迴旋,動態漂亮,繼續有抽離效果。
 鏡頭構圖 匠心獨運
 戲外到戲內,比較《方寸》的匠心獨運,X-Royal藝術館示範的YouTube短片,相形見絀。小女孩在
「方格」被炸固然壞品味,爆炸前的時鐘倒數,女孩嚎哭,她與小貓在街頭露宿的煽情畫面,不斷淡入
淡出,低手得很。背景音樂是毫無關聯、近陳腔濫調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由史高西斯的短片
《生命課堂》(Life Lessons),到很多年前Kenwood產品廣告選用,我們早耳熟能詳。最要命還是兩
句口號:「要多少無人性,才可喚醒你的人性?」(How much inhumanity does it take…Before we
access your humanity?)配合「方格」藝術品鼓吹的「大愛」,YouTube短片虛情假意的關懷弱小社
群,X-Royal及藝術家之「左膠離地」,不用多說矣。
 放在影片的上文下理更中要害。「小女孩爆炸」上一場,Christian在百貨公司草草打發討錢的乞丐,
可是當他發現女兒走掉,又死死氣哀求乞丐代他看管物件。乞丐坐在Christian「鳩嗚/血拼」的大包小
包戰利品之間,「匱乏」與「富裕」相映成趣。場面一轉,眼前的乞丐換上YouTube的可憐女孩,虛構
影像抵消了現實。複雜的社會問題,又怎會是尊貴精英,那些離不開紅地氈、剪綵及酒會的藝術圈子,
可以或願意明瞭的呢?
 (《方寸見人心》二之二)
 文// 家明 明報 (2018/03/04)
2018-6-6 06:20

睡鼾三友
《方寸見人心》妙趣精采 石琪 2018/2/28 — 9:43
人情涼薄,人性險詐,人心叵測,向來很多影片諷刺世道人心、暴露人性黑暗面。這部瑞典片特別出色,
並無黑色變態,而把「正人君子」的偽善刻劃得淋漓、真切,而且拍得妙趣橫生,荒謬過癮。因此贏得
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以及歐洲電影大獎,並提名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確是不可多得的好戲。
《方寸見人心 (The Square) 》的主角是高級知識份子,身為瑞典一間博物館的英年館長,很有才學和風
度。他籌備奇特的「四方」展覽,正是要諷刺人性,點醒人心,宣揚平等、開放和善良。
那天他在街上目睹有人驚叫救命,途人多數視而不理,各行各路,證明慣於冷漠不仁。他仗義扶助,那
知被人扒竊了手機和荷包,真是好心不得好報。
劇情發展下去很微妙,男主角設法找回手機,不想追究扒手。然而小事化大,越來越不可收拾,他自己
的人心人性也發生問題,陷於道德危機。
丹麥男星 Claes Bang 飾演這位才子型館長,英俊瀟洒,談笑風生,非常開明正派。但出事後麻煩重重,
此片像照妖鏡那樣使他「打回原形」,可見高高在上諷刺世道人心容易,自己面臨考驗時,是否真正清
高郤大有疑問。
瑞典編導 Ruben Östlund 是高手,情節全是日常生活,而做到絲絲入扣,曲折緊湊,發人深省。片中談
文說藝絕不膚淺,博物館運作情況充滿實感。特別奇妙是男主角與美國女記者的一夜情,床上戲演變得
出人意表,啼笑皆非,十分生動抵死。
博物館與廣告公司商討宣傳計劃,亦有奇峰異轉,還引起「爆炸性」大風波。此片對新派廣告界的譁眾
取寵作風,也諷刺得很絕。片中對上層下層的階級矛盾,亦有強烈嘲諷。不過,紳士淑女衣香鬢影的上
流宴會被「野人」惡搞的一場,則嫌誇張過火,是全片最失控之處。
《方寸見人心》最大特色,是富於高級知識份子風味,而對那些才俊精英特別諷刺入微,又跟不少美國
片很草根不文地反智反精英大有不同。
實際上,這位精英男主角不算虛偽,可是他高人一等的條件與地位,難免會自我維護,害怕被人侵佔。
儘管他很注重「政治正確」,表面上一視同仁,反對歧視,然而當他跑到下層「紅番區」,如入異域,
當然恐懼。
說起來,歐洲片一方面有知識化、貴族化、中產化的傳統,同時經常加以冷嘲熱諷。前輩名導演布紐爾
最拿手,由早期《一隻安達魯狗》而至後期《中產階級的謹慎魅力》都是代表。現在不少歐洲片美國化,
或標奇偏鋒,現在這部瑞典片細緻巧妙,對知識精英、文藝才俊作出諷喻,又拍得有趣,近年罕見,難
怪在歐洲得獎甚多。
2018-6-6 06:19

睡鼾三友
《方寸見人心》 康城奇作 行為藝術電影 皮亞
康城影展每年五月舉行,三月初截止報名。去年四月底,在影展最後一刻,遲大到仍能入圍競賽的是瑞
典電影《方寸見人心》(The Square)。最後,竟然贏了金棕櫚大獎。
 類似這種遲來先上岸的故事,在影展並不罕見,大會向來都有條件地作彈性處理——予大導演或有質
素電影。但在最後最後連車都開走了,遲大到,仍獲安排專車直入會場,就知道,這架專車載着的,不
是一堆尋常膠片,而是大有可能問鼎大獎之作。
 《方寸見人心》的導演Ruben Ostlund名字不算好響,多年來只完成五部長片,不過他對上一部長片
《愛情中的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 2014)入圍康城Grade 2的「一種關注」項目,並贏得評審大
獎,及後再應康城邀請擔任該項目評審。他算是康城其中一個「契契契仔」,當然康城有好多契仔。
《方寸見人心》更上一級,入圍主競賽項目。
 《方寸見人心》最後能夠直上天庭,捧了大獎,康城評審都看見了影片獨特之處。影片描寫藝術博物
館世界,以裝置藝術諷刺人生百態,把電影轉化成一場行為藝術演出,奇奇怪怪,但效果震撼,令人難
以忘懷。導演以獨特的說故事風格,創造了一種少見的「行為藝術電影」。
 關於藝術館一場行為藝術
 不要以為一談到藝術,就不知他在說什麼,藝術只是手段,Ruben Ostlund從來不脫他的調皮幽默本
色,以黑過黑色的幽默,描寫幾個圍繞男主角工作和身分發生的飛來橫禍,男主角心急如焚,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不知如何是好,也是笑死無命賠的時候。笑與不笑,是很個人的,能否探進導演的黑色世界,
也要看觀眾有幾經常去博物館藝術館參觀出席一下講座,見過幾多人生百態。
 《方寸見人心》的「方寸」,是關於藝術館內一場即將舉行的裝置藝術展覽,藝術家在場館內外的地
上,畫出一個正方形範圍,範圍內外沒有擺放什麼,只有界線,在旁邊寫上解說:方格是信任和關愛的
神聖之地,在此之內我們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即是說,觀迎你進入方格,但進入前請看看解說。方
格內的空間與方格外的空間並沒有分別,都是呼吸着相同的空氣,沒有監視更沒有威迫,分別只在於你
是否踏進裏頭。假如踏進了,就等同接受藝術家訂下的無形指引。但方格內的範圍不大,最多只能站十
人八人。
 裝置藝術的有趣之處,不是可以容納多少人,而是你是否接受宣言,走進去,然後實踐。更有趣的是,
當你跳出方格,是否又不用理會宣言拒絕實踐呢?而更諷刺的當然是,假如你沒有進入,又是否意味拒
絕接受宣言呢?宣言不是什麼令人難堪的束縛,只是談到信任、關愛、平等、權利與義務。
 一切遭遇怪人怪事
 整部電影,以此裝置構念出發,檢視戲中一切遭遇怪人怪事。男主角正是這間藝術館館長,館長正正
經經見義勇為好人一個,但被身邊的人事弄得無所適從,明明是公眾人物一館之長,但個人形象就愈來
愈渺小像是誤闖縮水人間,人浮於世難以自恃。就像接受美國女記者專訪,被對方的美藝評論問題問得
莫明所以,於是尷尬地拋出一堆空泛的概念回應。表面像是空泛的回應,但又好像說出了什麼——他解
釋,當一件藝術雕塑旁邊,被人放了一個手提包時,那件藝術品還算不算是原來的藝術品呢?真是一個
哲學問題。
 影片一開始就對「信任」和「關愛」投下一顆炸彈,男主角返工,返到藝術館前,突遇一對男女嗌大
交,男人說要斬死女人,女人好驚,躲在路人甲背後,男主角剛好走過,路人甲的眼神彷彿跟他說,你
不是要就此離開吧。是人性,加上尷尬,令男主角停下腳步,嘗試協助女人。任誰也估不到,這趟男女
糾紛與路人甲,原來是一場「行為藝術」演出,男主角被捲進其中,往後便逐漸對人失去信念。就像他
所說,當藝術品旁邊被人放了一個手提包,還是那件藝術品嗎?假如人與人之間,放了自私與欺騙,人
還算是人嗎?Ruben Ostlund的藝術哲學諷刺論,很好玩。
 男主角與妻子分居,男下屬又出言不遜置他於不顧,藝術館高尚的嘉賓對免費食物的關注比起他的藝
術發言更重要,藝術館的宣傳人員又漠視宣傳後果,最後傳媒記者的質問個個像是要置他於死地,男主
角無奈最多只能喝杯水,杯水又很細杯,喝不了幾多口就完,最後導致他人格扭曲——他無法再信任人,
特別是往後與美國女記者發生的霧水情緣。
 與美國女記者的一夜,溫柔過後清醒回來,他愈諗愈驚——大佬,來自美國的記者,一定原則強硬有
料爆料,他直情當是被鬼壓,好想逃走當什麼事都無發生過。這場事後牀戲,相當荒膠好笑,二人上演
了一場信任與不信任的「安全套拔河」,愈是拉扯愈把男主角對人的恐懼抽扯出來。其實,女記者根本
沒有向男主角報復的意圖。
 借黑色笑料作比喻
 《方寸見人心》一場戲接一場戲,劇情像是鬆鬆散散,但每段戲都是借黑色笑料作比喻,跟「方格」
裝置藝術理念連成一線。Ruben Ostlund處理男主角與藝術館的故事,好像有點斷截甚至失控,但其實
是風格,從混沌狀態「什麼都想講」的敘事結構中,渾然而成幾個哲學概念與人生比喻。
 這部行為藝術電影最要觀眾的命的一場戲,是一場戲中戲,行為藝術電影內的一場行為藝術演出。一
位藝術家,扮演另一種生物形態,在充滿達官貴人藝術界大人物的宴會中途表演,娛樂大家。但那絕對
是電影史上最令人驚慄的娛樂表演,藝術家要撕開所有人的面具,掏出所有人的心,去看人性偽善。
Ruben Ostlund構思這場真人騷,真的玩死好多人,令好多人汗顏。
 《方寸見人心》荒唐、荒謬、荒誕,瘋狂、瘋癲黑過黑色,以奇特的輕鬆惹笑手法,揭開方格以外的
人心,敘事其中蘊含的睿智,令觀眾離場後仍然可以談論不止。片長近兩個半小時,看完筋疲力盡如同
戲中展覽標語「you have nothing」,但就有一種catharsis的淨化感覺。
2018-6-6 06:17

钉聊仔
剛下載了The.Terror.S01E01.1080p.WEB.H264-DEFLATE[rarbg]。
原來有兩條繁中字幕的,其一是港中,正!
多謝三友哥辛苦譯製字幕,祝 心想事成!
2018-3-30 08:36

钉聊仔
如有空可否製作 美劇 The Terror (2018) 的字幕呢
你翻譯得好簡短易明 !
2018-3-28 05:30
睡鼾三友
釘聊哥:製作字幕的基本要求是,畫面只用一行字幕(除非在很特殊情況,如對白與註釋同一時間),且一行字幕不能超過十四個字詞,而十四個字詞盡量不少於三秒半時間,所以言簡意賅的字幕很重要。一般真正官方字幕(戲院放映版本字幕)大都遵循這個規定,可惜這類正式官方字幕極少被上載分享(更多只是偽稱官方字幕,一看便知虛假)。現在一般上載的字幕都是有翻譯興趣的業餘者,翻譯水平如何,有目共睹,無須多談。本人的中文字幕譯本,有些字詞採用廣府話,非這語系人士,會不明所以,況且粵語接近古文,講寫都可以簡略,用慣白話文者,看來有些不習慣,所以下載率不高。
本人製作字幕的目的,是把我喜歡的電影,而找不着可適配的字幕(一句講晒,不要爛字幕)時候,有時間便弄一個合意(自己)的版本出來,也算是娛人娛己吧?
有關閣下指定的字幕,本人實在沒時間譯製,抱歉。順帶多謝閣下捧場。
祝 一切安好!
2018-3-29 09:10

钉聊仔
THANKS !!!
2018-3-28 05:25

SubHD 0.006